請先看看上一篇, Voigtlander Heliar 50mm F3.5 101 limited version 菲林表現.
這回要分享此鏡用在數碼上的表現.
由於是M mount 鏡, 法籣距短, 最初只可用在M mount 機上. 不像如M42這般法籣距長的鏡幾乎可用在任何單反上. 大概十數年前, Espon 出了一部數碼M機, 外型十分一部Bessa R2, 當時買價過3萬, 而且要X1.5倍. 1.5倍令我感到十分不舒服. 有閒錢我情願繼續燒菲林. 不過近幾年的無反相機出現, 終於幫我實現手上幾顆M鏡數碼化. 我用的機是SONY A7 第3代.
這回要分享此鏡用在數碼上的表現.
由於是M mount 鏡, 法籣距短, 最初只可用在M mount 機上. 不像如M42這般法籣距長的鏡幾乎可用在任何單反上. 大概十數年前, Espon 出了一部數碼M機, 外型十分一部Bessa R2, 當時買價過3萬, 而且要X1.5倍. 1.5倍令我感到十分不舒服. 有閒錢我情願繼續燒菲林. 不過近幾年的無反相機出現, 終於幫我實現手上幾顆M鏡數碼化. 我用的機是SONY A7 第3代.
數碼化下, 立體感依然強烈, 色彩就....總是怪怪的, 但有些時候都可帶出福仔冷調帶籃的效果. Sharpness, 菲林上的sharp 應該和數碼上的sharp 不一樣吧. 我不懂品評, 也沒有放最大數髮絲, 一切看整體感覺.
對焦比想像輕鬆, 也許比原本M 機的疊影更好, A7的那個放大對焦真好用.
雖然viewfinder 位置轉了一轉, A7始終給人一種單反的感覺, 跟RF (range finder)相機感覺很不一樣, (可能是習慣問題). 其中一個較大的感覺是用了 "單反" 模式, 原來此RF 鏡最近對焦是那麼遠......
幸好我之後買的Heliar 40mm F2.8必須配合神力環, 讓我可大幅縮短此鏡在A7上的最短距離, 此體驗又是玩此鏡的另一境界, 尚在體驗中.
安裝上去並伸出來的工作模樣如下,

縮回去的是這個樣子的, 但安裝了遮光罩. 如下,
![]() |
去片! |
立體感. 與大光圈的散境是另一回事. 可能我個人習慣偏愛RF街拍, 鍾愛寫實記錄 "關鍵時刻". 像溶掉背境的散境反而感覺不真實. 所以我喜愛此種立體感, 一眼望上去, 便會讓你留意主體, 其他物件的距離感覺分明, 虛化過渡自然, 讓人彷如致身其中, 日後回看照片容易扣去當日的回憶.
此鏡全時安裝遮光罩的. 裝了也不佔空間. 背光下, 暗位細節不俗. 意外的是此照片還有星芒的效果. 也不錯. 但你要仔細找找.
半身連人帶鏡的人像交足功課. 人物夠Sharp, 背境漸虛. 彷如現場一樣.
收小光圈下, 拍風光照十分細緻. Heliar 是Tessar 的改進設計, 追求的就是Sharpness. 而且這張照片終於展示出福仔的藍調色彩了.
街拍. 是我拍照的重要部份. 攝於越南河內吉之島的電單車停車場. 此照片勉強可算是3角構圖吧. B/1, 美女和男人.
此照應該是F3.5全開的效果. 背境虛化效果很一般. 有種舊鏡的旋轉感, 但不強烈. 焦內成像十分結實.
放大去看每顆燈光像一個一個小汽球一樣. 感覺真有趣.
轉黑白跟黑白菲林就是有距離, 但方便勝過一切.
拍數碼在色彩不怎麼好時, 轉一下黑白也許有不錯的效果, 但得要靠鏡頭. 需說數碼年代什麼都能調, 但卻是有些感覺怎樣調都調不出來. 何況.... 我那麼懶.
窗外. 很久沒有看到這樣的窗枝了. 在河內的一間小Cafe, 看著窗外, 懷念不用隔離, 與家人相聚的日子.
神力環 . 一經裝上馬上變成微距鏡.
一經裝上馬上變成微距鏡. 老婆做的面包. 要收一下光圈, 境深才夠中焦了一個. A7m3可手動輸入此是50mm鏡, 一樣享在防震效果.
河內的法式面包真不錯.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