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先看看上一篇, Voigtlander Color Skopar 28mm F3.5 菲林表現.
這回要分享此鏡用在數碼上的表現.
Sony 無反系列中, 好像沒有特別出眾的28mm鏡頭, 有一支自家品牌28mmF2, 但除了價格入門外, 口碑好像不是很好, 對我這類喜愛舊鏡的朋友, 可以說此種入門鏡頂多是具功能性但毫毛玩味又無特色. 25mm的鏡好像有幾支很不錯, 24mmF1.4 GM, Batis 25mmF2, Loxia25mmF2.4, 為何voigtlander不出25mm呢? 很多年前, 她有一支25mmF4, 平靚正, 但沒什麼特色. 真心希望她出一支升級版, 來一支25mmF2.5之類. 如果依舊沒有28mm新鏡出, 我會偏向Loxia 25mm F2.4.
28mm X1.5倍=42mm. 立刻變成垃圾. 有了A7m3, 我才把它用在數碼上. 色彩和銳利上, 大部份都可在數碼上還原出應有的水平. 暗角是比菲林誇張了一點點點的. 但不是刻意去留意, 我自已根本不發覺有此問題, Wide Angle 拍的東西有丁點暗角才有味道呢. 聽說數碼用M mount 鏡, 特別是M mount 的Wide Angle, 會有很多額外的問題, 如邊角位成像崩塌, 紫邊,.... 我倒是沒發覺呀. 當然要我再用幾千元多買支新鏡在A7, 我都會選支是為A7設計的. 這顃原本設計在菲林上用的鏡能裝在數碼機上玩只可算是一種bonus, 不要太認真, 玩玩而已.
數碼上的紅藍綠是這樣的. 當時正當黃昏, 天色是有一點點藍, 再加上福仔本身的藍調, 看來Sony還原得不錯. 焦外的燈泡拍得很有趣. 中央部份很Sharp, 邊角位是否成像崩塌? 可能是, 但我沒留意, 我看整張照片的感覺.
黃色是這樣的. 方方正正, 感覺像標準鏡一樣零變形. 當然我相信更貴的M Mount 28mm, 如我心目中那支Zeiss 28mm F2.8, 控制變形上應會更進一步. 圖片下方就是有種wide angle扭曲空間的感覺. 沒變形過渡至扭曲空間來得很平順, 整體感覺很特別似的.
F3.5 在數碼上十分夠用. 我在菲林上用此鏡可放心拍1/8秒(廿年前). 現在ISO過千是正常的年代, 又可用防手震, 強追大光圈唯一的是追求散境而已. 這張我還收了光圈拍, 意外拍出星芒.
日光下的照片十分Sharp, 邊到邊的銳利, 真的感覺不出什麼邊角崩塌.
F3.5全開的境深效果. 焦內結實, 焦外柔和.
我多用28mm在街拍上. 真的極少去拍人. 可能都是一些生活照, 拍出來真的有點像iphone, 難怪各廠商沒興趣推出新的28mm鏡.
始終跟菲林的街景照有分別. 數碼的光位容易過暴失去細節. 暗位尚可.
28mm F3.5都夠突出主體的. 一樣, 焦外的燈泡拍得很有趣.
這張有點立體感了. 但跟Heliar 50mm F3.5差得很遠.
街拍必備. 三角構圖. 好像.... 我只會這一招而已.
攝於香港機場. 對焦於無限遠. 是有點光位過暴, 暗角, 邊角崩塌的問題.... 但又怎樣呢? 覺得好看, 拍時過癮便是了.
室內狹窄空間下總是有不夠Wide的感覺. 退後一步便解決? 我沒試過拍照時有此想法. 退後一步就不是記錄當下眼前的事物了.
立體感, 空氣感. 就是太Sharp太Clean, 有點化學品變化帶出來的顆粒會好更多.
最近對焦最大光圈. 最大光圈拍的中央部份成像銳利. 偶而爆一下散境也是不錯的玩法.
街拍好玩的地方就是要你全情投入, 留意身邊的事物, 找出關鍵時刻去拍. 偶而會找到自已原來在拍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