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1的文章

Minolta MD 135mm F2.8 菲林表現

 Minolta MD 135mm F2.8 菲林表現 一向都集中去用28mm, 35mm 和50mm 這個範圍的鏡頭去拍照, 對長焦距的鏡頭真的沒什麼經驗. 最初我最無知的想法是廣角拍風景, 遠焦拍人像. 直到有一次去尼泊爾行山, 才發現在長焦距在空曠的地方是多麼的實用, 而且去拍風光照會有一種被登在雜誌的感覺.  這支Minolta MD 135mm 是F2.8來的. 現代鏡如Zeiss 為Sony 出的135mmF2.8售價超過港幣一萬元的. 我在二手市場才用HK$600-700買到這支Minolta MD 135F2.8, 當然沒想過要去跟現代過萬的鏡去比較, 用來感受一下長焦距定焦鏡也算是化算的.  下個目標是買一個給A7m3用的自動對焦M mount 轉接環, 再配一個MD轉M 環, 應該可把此135mm變為自動鏡, 起碼可配合我已有的神力環變成微距鏡. 希望可用來給老婆和女兒多拍人像呢, 現在年紀開始大, 眼睛有點退化, 自動對焦會比較有信心.    雖然最近對焦距不近, 但也有不錯的放大率. 不過長焦距對手震特別敏感. 如你手震一度, 135mm焦距外境物的震幅肯定比28mm焦距外境物的震幅大很多. 簡單的三角幾何.  長焦距對收光圈也有要求, 除了要防手震外, 要避免景深過淺的問題, 如果唔係, 拍到個化字.   135mm有很強烈的空間壓縮感.  在石屎森林裡, 35mm會比較合適日常生活的拍照. 但一去到郊外, 尤其是十分廣闊的地方, 廣角鏡便會好像找不到主題一樣. 我才明白到長焦拍風境的說法原來是有道理的.   4500米高的山上拍下來, 雲彩都在我腳下. 後面不同顏色的山影真漂亮. 玉龍雪山. 可悲的是雪山不再是雪山. 聽說全球暖化問題, 山上的雪越來越少了. 這山是人類倒數的警鐘.  其實又冷, 呼吸又困難, 每一步都比平日慢了十倍, 很難用心去拍照的. 我是坐車去到一個2000米左右的纜車站, 再坐纜車上去的. 一下纜車便是4500米, 馬上立刻即時感覺到自已去了另一個星球一樣. 雖然已經有一些去高地的經驗, 但要一下子適應2500米的差距是玩命的. 身體強健, 平日是運動健將的越是適應不了的. 這張風光照最漂亮, 最有滿足感....

Leica Elmar 9cm F4 Year 1950 菲林表現

 Leica Elmar 9cm F4 Year 1950 菲林表現 多年前在2手市場花了HK$800買回來的Leica鏡, 純粹為了Leica這個字, 一心收集一套Leica的旁軸鏡給Voigltander Bessa R2用, 在此已經購入 35mmF3.5 和縮頭50mmF2.0, 而此2鏡都讓我感到非常滿意.  2手鏡來說, 800元的水平應該可以找到比它更好的, 畢竟他是1950年的產物, 而且好像已經有一點點起霧的問題. 但拍出來真的跟日系鏡頭有不一樣的感覺. 那種立體感是有點特別的, 色彩跟Minolta有區別, 還原比較像真實眼前所看的, 黑白的表現更是沒有敵手, 感覺越老的鏡拍的黑白越有懷舊的感覺. Elmar是4片3組的設計. 應該說是跟足Zeiss的Tessar, 不過Leica改個名叫Elmar. Voigtlander也有抄Tessar, 改名叫Sokpar. 在旁軸RF用90mm是十分困難的事. 一來viewfinder的90mm視框很小, 二來對焦會不夠精準. 可能Leica 的M系會好點, 但福仔的Bessa R2 測距軸很短, 50nn以上的鏡對焦沒法用大光圈可準確的. 所以很小用它. 街頭上拍到貓貓狗狗是愉快的事. 也是體現鏡頭銳利度的時機.    散景自然, 過度也自然, 光位唔太爆, 暗位尚有足夠細節. F4真的不夠快. F3.5的話心理上會舒服一點. 糾結於Zm Zeiss 85mm F4同樣只有F4. 但F4的細細支又平靚正.  白天有足夠陽光, 角度避免日光直射的話, 便不會起霧. 成像都是結實的, 而且立體感十足.   用90mm街拍的好處是不用走太近. 但觀察的角度不一樣, 用35和50要留意環繞身邊的事物便可以, 拍90mm你得要放遠點. 拍出來的相片多了一種壓縮的感覺.   用Bessa R2 要中焦不是容易的事.   這張應該是過期正片來的. 又不像E沖C.  忘了.    拍黑白的話, 立刻變得舒服多了. 那怕是中不了焦, 失焦也會覺得一樣美. 悲傷的天使絕對是藝術品. 但我不敢一個人去拍. 難得有一班影相朋友一起去.    這張有點失焦的. 感覺重於一切.  中焦的話...

Minolta MD MD 35-70mm F3.5 Macro 菲林表現

 Minolta MD MD 35-70mm F3.5 菲林表現 從來都不怎樣喜歡zoom鏡, 如果zoom鏡要質數好變形低, 肯定會好很大支而且十分昂貴. 但是用在旅行時拍攝所見所聞又真是十分方便, 作為一個遊客, 身上掛著一部大相機是理所當然的, 無人會說你什麼. 據說由於當年Minolta 跟Leica 合作和代工關係, 從中偷師不少, 這支35-70mm F3.5 就是與Leica的一模一樣的設計, 故普遍認為這支鏡會有陣陣的奶味. 除了恆定光圈和35-70的變焦外, 在70mm下還在1:4的微距功能. 令平凡的變焦鏡變得實用. 當年我去西藏旅行, 知道空氣稀薄, 必須減少裝備, 我只是帶上XD 和這支鏡去拍, 沒帶其他鏡了. 畫質可能不夠定焦的好, 但拍攝時的負擔也很重要, 免得換鏡的麻煩, 有些場景得自已權衡一下.  帶微距的設計十分實用, 而且效果也不差, 未算十分細緻, 但可勉強接受, 而且散景不太差. 2手HK$500買回來, 你想怎樣?   色彩是沒投訴的. 富士菲林拍綠色特別好.  70mm F3.5 拍人像也可以. 背境虛化還算自然. 以下的圖片用了正片在西藏拍的, 好像都有點過曝.   忘了這張用那個焦段拍. 如果可再拍一次, 會用35拍透視, 還是用70拍擠壓呢? 35mm拍的街景. 是有點變形問題. 一般這樣的變焦鏡的問題, 通常最好的焦距在正中, 即大概52mm左右.  海拔3000米以上, 串步難行, 每一次呼吸都是珍貴的. 在走斜路時恨不得掉了肩上的相機. 當地人的日常生活. 可以真正的互相尊重, 才可以嘗試不分你我.   這張有點國家地理雜誌的感覺吧. 變焦可代替腳步. 原理上是方便了街拍, 可是少了一點樂趣. 可是在這呼吸困難的地方, 變焦來得十分實用. 收光圈無限遠的表現. 銳利度是不錯的. 記得那天晚上還下雪. 西藏也看到這三頭羊. 本來以為廣州才有. 冰一樣的河. 又冷, 又高, 呼吸又困難, 萬一在當地生病真是可大可小的. 最好不要一個人去. 在走上布特拉宮的樓梯途中休息時拍的. 走了一半便心跳, 呼吸困難, 必須停下來好好呼吸了. 第2天後尾枕很痛, 當地人說我得了高原反應, 說我昨天應該走得太多, 給我喝了2天酥油茶就好了. 下篇分享一下, 用在A...

Minolta MD W.Rokkor-X 28mm F2.8 菲林表現

 Minolta MD W.Rokkor-X 28mm F2.8 之前分享過一些旁軸相機的好處, 其實我也很愛用單鏡反光相機, 因為我拍我所見, 明亮的viewfinder接近100%展示出將要拍下來的境象, 有一種吸引人繼續拍下去的魅力. 只是收光圈下要展出景深時可能會有點暗, 其他沒有投訴. 裂像對焦十分易用且準確, 比起RF的疊影好太多了. 這一切都比現在的無反優勝.  我用的Minolta XD相機. 當年應該是最高級別的. 有A mode, 十分簡單易用. 配合此MD28mm F2.8, 小巧輕盈, 帶去旅行沒多大負擔. 攝於花地瑪的天主教堂. 據說104年前, 曾有一名天使在那顆大樹顯靈. 這是我和老婆結婚後第一次旅行, 仍然拍得出女朋友的感覺. 現在? 都不想給我拍了. 葡萄牙某著名修道院旁的一間糕餅店. 是發明葡式蛋撻的地方. 人流超多. 葡式蛋撻不貴, 1歐元1個, 但超級十分極度好味. 缺點是回香港後幾年都不吃葡式蛋撻了, 澳門的有50%此葡式蛋撻的水準.  28mm 拍人一般, 變形控制未夠好, 但可把人拍得修長.   室內要放大光圈, 28mm 可以有相對較深的境深. 有些情況, 深境深比淺境深重要. 我坐在餐桌的對面, 28mm的視角剛好交代情境.   西班牙是一個傳統天主教國家, 他們的歷史有多年用羊皮製作聖經的經驗, 加上他們熱愛鬥牛, 定時定量有一定的牛皮供應, 打做成他們是一個皮革大國. Loewe是其中一個知名的皮革手袋品牌. 當時我買了1個送給老婆, 使我當時打消了購買Sony A7m2的念頭, 5年後, 我才買入A7m3. 雖然A7m3會過時, 手袋已不常用, 但這個心意是長存的.   逆光表現在沒遮光罩下是這樣的. 單反相, 你是看得到大概效果的. 你可不拍, 也可利用它來拍. 收光圈拍街景十分銳利, 每個路人的動靜都鉅細無遺. 十分有趣.   謝謝後面這2位朋友的加入來完成這到此一遊照.   有一定的陽光下, 什麼鏡都會拍得好看. 所以拍照最重要的不是相機, 不是鏡頭, 不是菲林, 而是天氣.      花草樹木不是容易拍的. 我也沒什麼鑽研. 黑白菲林的表現也十分一般. 不多展示了.  有空可看看此鏡...

Minolta MC Macro Rokkor-X 50mm F3.5 菲林表現

Minolta MC Macro Rokkor-X 50mm F3.5 菲林表現 Minolta 的微距鏡十分有名氣, 當中最出名算是100mm 那支, 我則沒有. 我只有2支分別是第一代AF50mm F2.8 和這支MC 50mm F3.5, 兩支都十分優異. 50mm 的微距鏡有一個好處, 就是日常可當50mm標準鏡用, 百搭萬用, 可是若要專注在微距拍攝, 50mm不是一個好選擇, 因為你要走到很近. 另外, 拍微距, 大光圈是沒多少實際意義的, 因為境深已經十分淺, 再用大光圈基本上拍不出足夠的境深去交代主體. 此鏡成像銳利得很, 應該說沒有微距鏡不銳利的. 色彩豐富, 這是我喜愛Minlota的色彩表現, 有一種濃厚的日本風情. 對比於現代的微距鏡, 它在銳利次中又有一種舊鏡的柔順, 用來拍人也相當容易讓人受落, 拍寵物絕對一流, 它絕對是數毛級的鏡頭, 理所當然的日常萬用鏡. 攝影朋友的小狗. 色彩, 銳利, 立體感, 暗位細節, 零變形, 有什麼缺點呢? 夕陽湖邊. 散景柔美, 色彩豐富. 路邊小花. 我是叫友人固意停下腳步拍的. 雖說她剛好走過基於自然發生, 但我為了拍照要她停下來, 原教旨主義會說我是違規.    一堆樹葉做前景... 其實有點亂. 可能放大光圈, 把電塔虛化一點, 主體會分明一點.    我有一個攝影朋友也是十分喜愛Minolta的. 圖中他正在用的那支應該是Minolta當年神鏡之一35mmF1.8.     書報攤的貓. 我在拍貓, 朋友笑我在拍陳法拉. 只怪境深太淺. 要拍得夠好必須拍得夠近. 但這話不是放在微距的. 但用50mm拍這張毛毛虫真的要走得十分近, 幸好毛毛虫不怕我.      拍人像是沒問題的. 可能我要求不高吧. 後面樹葉的散景十分漂亮. 群聚照要收光圈. 但不怕得失朋友的話, 偶爾收一下, 把某些朋友拍成背境都不錯.   逆光下的人像. 色彩依舊可愛. 沒用遮光罩, 這類微距鏡的設計天然就像自帶遮光罩一樣.   最後來一張原條毛毛虫. 很難遇見這麼大條的. ————————————————————————————————————————- 我的 You Tube 我的 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