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分享- 從西班牙網購古典結他的經過

話說自已在40歲那年開始學習古典結他, 學了2年多後, 感到有少許進步. 決心升級買一把好一點的. 看過幾間琴行, 根本沒有高檔一點的古典結他會陳列出來, 跟售貨員說想試, 回復的都只是可以下訂金直接購買, 沒法提供試彈. 明白. 古典結他在中國大陸和香港都是比較小眾. 縱使不介意沒法試彈, 售價卻是貴得厲害. 

動了一個念頭. 不如自已在網上訂, 反正也是沒法試彈. 

選擇更多, 價格可能更平宜. 可是要冒著買到不合心水的貨品和運輸弄壞的風險. 

上網找到2間最出名的. 他們好像都有門市在西班牙. 分別是 Guitar from Spain 和 Guitarras de Luthier. 


我接觸的第一間是guitar from Spain. 用英語跟他們通電郵便可. 不用西班牙語. 但要注意使用simple English 簡單英語, 句子要短, 不要用深字, 因為他們的英語不一定很好. 

他們網站標示的價格是未含稅的. 我們外國人在網上訂購可以不用交他們當地的零售稅. 但要交自已身處地方的進口稅. 不同地方不同稅率. 


他介紹我買 Campus GL18 和CL 20. 他們說他們幾乎一樣的. 只是CL20在琴頸內多了一支truss rod. 通常只會在原音和電結他才會有Truss Rod, 在古典結他裡十分少見. 

我不喜歡. 因為我認為沒有的會更好, 更簡單. 而且如果跌倒的話, 有rod 的可能很易斷頸, 沒有的話, 純木頭的柔性可能會不致斷頸. 要買我只會買18. 

Campus 給我的印象好像十分專注在Flamenco Guitar. 古典的也有, 不過好像不夠Flamenco 的多. 

我開始聯絡另一間, Guitarras de Luthier. 



他們網站標示的價格是已含稅的. 所以要跟他們說清楚, 讓他們重新計算售價. 

反覆多封郵件, 我選了大廠, Esteve 旗下一個工匠Manuel Adaid的作品, Hauser. 

聲音是怎樣的? 我不知; 手感是怎樣的? 我不知. 

一切講個信字. 


當時標價是2650歐, 扣起零售稅和進口稅是2220. 

我寄去香港家. 香港是免進口稅的. 但要注意由香港帶回國內需要交稅.

我目前留它在香港使用. …… 

由於疫情問題, 很少時間在香港, 故也很少時間彈它.

他們兩間都分別跟我說, 如果我很擔心運輸會弄壞結他的話, 他們會全額退款, 只要我把琴寄回便可. 寄回的運費也是由他們付. 而且真的很擔心的話, 他們建議我只買結他, 不要同時買結他和結他位盒. 他們的經驗是他們為吉他獨立包裝會有更好的保護. 可是, 我還是選擇跟盒一起, 而且買了一些琴絃. (他們賣得平宜).



付款後5天, 便送到香港家門口. 


一切安好. 沒有任何損壞. 鬆了一口氣.

琴身很漂亮, 再鬆一口氣. 

雖然未開聲, 但聲音很好, 又鬆一口氣.

用相同的價錢在香港只可買低2個級別的琴. 






隔了幾天, 帶了它去上課. 給老師試一試它.

老師一看, 說: 白松, 每天彈一小時, 1年後才算完全開聲. 

接著, 他彈了一輪. 說十分好. 未開聲下, 聲低不錯, 延音夠長.

而且最少聲音和最大聲音之間的差距夠大. 

最暖聲 (即右手靠琴頸方向彈)和最冷聲 (即右手靠琴碼方向彈) 的差距夠大.

就是說聲量和聲音變化多大, 提供更大的創作空間. 

我只是一個還在學習的學生. 不是結他老師. 只是喜歡分享而已.

以下是我用iphone拍下的, (不是用這把琴彈的) 給大家分享. 



留言

熱門文章

Leica Summaron 35mm F3.5 彩色菲林表現 Bessa R2

 Leica Summaron 35mm F3.5 彩色菲林表現 voigtlander bessa R2 我這支Leica Summaron 35mm F3.5 是L39螺絲卡口, 應該是1950年左右出廠的鏡頭, 數數手指都已經是70年前的作品. 是從Elmar類Tessar的設計進化過來的. 只有單層鍍膜. 用現代鏡頭的審美角度去看, 這支依然是十分優越. 配上Voigtlander Bessa R2, 整體小巧輕便, 方便每天携帶, 而且照片十分真實. 是我玩照相路上重要的組合, 也使我開始研究Henri Cartier Bresson的攝影方法.  應該是在十多年前在EBAY上投回來的, 大概是HK$1000吧. 絕對超值. 現在應該要2-3000吧. 當時只可用在Leica機上, 頂多平民一點用在Voigtlander的旁軸上, 可能用的人始終不多, 好貨也沒得長價; 可是近年無平興起, 什麼鏡都被炒起, 當年玩過$200左右的Juiper俄仔鏡都炒到過千, 十分慶幸早買早享受.  因為看了Henri Cartier Besson的書, Paris 和European, 全都是用黑白拍攝的, 一直有錯覺是當年的Leica鏡頭都只是設計給拍黑白用, 故拍彩色應該是不行的. 真相是當年真的只有黑白菲林, 鏡頭設計和鍍膜也只是針對拍攝黑白來調教, 但用它拍出來的彩色不是一般的漂亮, 是又真實又艷麗的色彩, 果真是不溫不火, 不冷不暖.  讓我最愛用這鏡的原因是它的變形控制. 用此Bessa R2+此35mmF3.5前都是在用單反, 習慣了單反的廣角鏡的變形了, 一旦用了此組合後, 才知道什麼是 "直". 從此都不想用單反拍廣角了. 我也愛上了此組合, 帶它走過大江南北, 歐洲, 埃及, 東南亞, 希望將來走遍全球. Sharp, 不變形, 色彩真實自然. 不是現代鏡那種十分悅目, 吸引眼球的表現. 反之是一種平淡, 耐看, 善於描繪氣氛的表現.     好像圖畫一樣, 或如我在先前的文章說的那種像印水紙的背境, 這真是十分有趣, 協助表現主體同時又漂亮又寫意.   收光圈無限遠. 這種銳利度是70年前的科技嗎?   是照片, 還是圖畫? 菲林的寬容度佔了很大功勞.   ...

Minolta MC Rokkor-PG 58mm F1.2 菲林表現

 MC Rokkor-PG 58mm F1.2 Minolta 手動鏡頭裡有分MC 和MD, 但他們都是一樣的mount, 普遍認為分別只在於出廠的年代, MC是早期設計, MD是較現代一點. 喜歡玩Minolta手動鏡的朋友都會偏向喜愛MC版, 越舊越有味道吧. MC 有3支神鏡, 在2手市場一直高居不下, 維持著很高的人氣, 分別是: MC35mmF1.8; MC58mmF1.2; 和MC85mmF1.7. 好不好? 未知, 但必然的是貴和重.  我有當中一支58mm F1.2, 未有緣份碰到另外兩支. 當年差不多HK$1600在2手市場購入. 因為重量的問題, 十分少用, 但竟然帶過它去了一次西班牙旅行.  陽光普照下, 光圈收至F8, 多壞的標準50mm鏡都可有一樣的表現. 玩這支鏡就是要玩它的特點. F1.2 是超級大光圈, 加上比標準鏡多了8mm, 境深是極度短的, 所以很難中焦, 就算中也不容易清晰拍出主體. 比方說, 中焦了眼睛, 嘴角已經失焦了. 而且不單純是F1.2是這樣, 直至F4都是這樣極短境深的狀態. 要用好它得要花點時間適應. 攝於西班牙. 沒有特色或漂亮的背景, 單是用合適虛化帶出的矇矓效果, 成功拍出當刻的意境.     極度低光環境, F1.2不是想像般有用, 除非你想要那份矇矓的感覺.   白天環境下, F5.6就出現中焦稅利, 焦外柔美的表現. 不過整體都是給人一種柔和的感覺.   當它是人像鏡一點不為過. 拍一些連人帶境的到此一遊照表現超卓. 但, 重!   收一收光圈, 清晰但無味. 這張就拍得滿意了. 可能要花心思和眼力把焦把好合適的地方, 還要選用合適的光圈, 才可玩出此鏡的味道.   大光圈近攝, 誇張的虛化效果可比擬微距鏡.   只要坐得夠迎, 58mm 也可拍到一些舞台效果. 小光圈無限遠不銳利的標準鏡可掉.     及肩照不是85mm的專利. 不過我沒什麼拍人的研究和經驗. 拍人絕對是一門學問.  充當微距也不錯. 如可再近一些就好了.   我買了一個Minolta手動mount轉M mount的接環, 接上接神力環, 用在Sony A7m3, 便可大幅縮短最近對焦距離了. ...

Minolta MD MD 35-70mm F3.5 Macro 菲林表現

 Minolta MD MD 35-70mm F3.5 菲林表現 從來都不怎樣喜歡zoom鏡, 如果zoom鏡要質數好變形低, 肯定會好很大支而且十分昂貴. 但是用在旅行時拍攝所見所聞又真是十分方便, 作為一個遊客, 身上掛著一部大相機是理所當然的, 無人會說你什麼. 據說由於當年Minolta 跟Leica 合作和代工關係, 從中偷師不少, 這支35-70mm F3.5 就是與Leica的一模一樣的設計, 故普遍認為這支鏡會有陣陣的奶味. 除了恆定光圈和35-70的變焦外, 在70mm下還在1:4的微距功能. 令平凡的變焦鏡變得實用. 當年我去西藏旅行, 知道空氣稀薄, 必須減少裝備, 我只是帶上XD 和這支鏡去拍, 沒帶其他鏡了. 畫質可能不夠定焦的好, 但拍攝時的負擔也很重要, 免得換鏡的麻煩, 有些場景得自已權衡一下.  帶微距的設計十分實用, 而且效果也不差, 未算十分細緻, 但可勉強接受, 而且散景不太差. 2手HK$500買回來, 你想怎樣?   色彩是沒投訴的. 富士菲林拍綠色特別好.  70mm F3.5 拍人像也可以. 背境虛化還算自然. 以下的圖片用了正片在西藏拍的, 好像都有點過曝.   忘了這張用那個焦段拍. 如果可再拍一次, 會用35拍透視, 還是用70拍擠壓呢? 35mm拍的街景. 是有點變形問題. 一般這樣的變焦鏡的問題, 通常最好的焦距在正中, 即大概52mm左右.  海拔3000米以上, 串步難行, 每一次呼吸都是珍貴的. 在走斜路時恨不得掉了肩上的相機. 當地人的日常生活. 可以真正的互相尊重, 才可以嘗試不分你我.   這張有點國家地理雜誌的感覺吧. 變焦可代替腳步. 原理上是方便了街拍, 可是少了一點樂趣. 可是在這呼吸困難的地方, 變焦來得十分實用. 收光圈無限遠的表現. 銳利度是不錯的. 記得那天晚上還下雪. 西藏也看到這三頭羊. 本來以為廣州才有. 冰一樣的河. 又冷, 又高, 呼吸又困難, 萬一在當地生病真是可大可小的. 最好不要一個人去. 在走上布特拉宮的樓梯途中休息時拍的. 走了一半便心跳, 呼吸困難, 必須停下來好好呼吸了. 第2天後尾枕很痛, 當地人說我得了高原反應, 說我昨天應該走得太多, 給我喝了2天酥油茶就好了. 下篇分享一下, 用在A...

Leica Summitar 50mm F2.0 彩色菲林表現 Bessa R2

 Leica Summitar 50mm F2.0 彩色菲林表現 Voigtlander Bessa R2 十多年前, 以一千多港弊在Ebay上投得此縮頭5cmF2.0 Leica 螺絲L39卡口鏡頭. 我記得當時一支全新的Leica M mount Elmar 5cm F3.5 縮頭大概是HK$6,000, Cosina福仔全新5cm F1.5大概是HK$2800. 如果要跟現代鏡去比, 這大概1950年出廠的鏡頭在多方面都是沒得比的. 但, ......始終是Leica. 獨特的立體感, 奶味的色彩, 尤其黑白中灰階過渡的表現, 可說是別無分店, 只始一家. 只要你喜歡這種格調, 買賣舊鏡, 尤其是Leica舊鏡, 會讓人陷入一個萬劫不復的深淵. 不要以為玩2手舊鏡會比買新境化算. 喜歡現代鏡的朋友可能會用萬二元買一支GM35F1.4之後心滿意足, 但通常玩舊Leica鏡的朋友一般都有兩三支35mm, 什麼7妹8妹APO, 最終愛上發掘鏡頭設計與成像表現的關係, 能從中抽身的沒有幾人.  這支鏡大概70歲了. 應該是單層鍍膜的. 不要以為只是拍黑白優越, 拍彩色也可以, 有一種很 "肉" 的感覺. 旋轉的散景更是重大特色之一. 一看就有一種十分懷舊的感覺, 此是新境沒法表現的.   中焦的話, 該sharp的全都sharp, 背境虛化自然. 如背境是樹葉之類的東西, 要先吃止暈丸.   坦白說50mm的標準鏡在收一下光圈的情況下其實很難表現差強人意的. 所以在玩的是一種懷舊的感覺, 或是一份用奶的虛榮.     一旦有樹影就會出現旋渦. 旋得非常特別, 光影又好看.   色彩滿有懷舊的風味. 還以為是80年代初呢.   此鏡絕對不是追求現代鏡的那種數毛級別的銳利度. 是走立體感和柔和的結合. 用來拍人真是一流.   這張表現的立體感很出色吧.   Leica給我的印象就是有一種像印水紙一般的背景, 黑白菲林會更容易表現此效果.   收光圈拍無限遠變得沒什麼睇頭. 色彩我覺得有點像olympus早期的手動鏡. 應該是OM抄她的吧.   中上環很容易拍出外國情懷. 旋味依舊, 光影漂亮.   室內大光圈無限遠, 細節還可以吧. 用...

Voigtlander Heliar 40mm F2.8 Sony A7m3

此鏡是Lecia M mount 但卻不是可用在M mount相機的鏡. 因為沒有連動對焦設計, 據說會碰撞到相對原本的連動對焦的零件, 害我也不敢安裝在我心愛的Bessa R2上. 它是一顆無反相機的鏡頭. 但要配合買一個可調教距離的轉接環(人稱: 神力環) 才可用. 不少人會說此設計是根本性的玩野. 但我卻說十分切合我的需要. 因為它被扣起連動部份, 成本下降了, 我便可買到較平宜的鏡頭, 而我買到的接環卻可用在其他 M mount鏡上, 把它們變成 "微距鏡" , 一舉兩得. 如果它是含連動, 而價格提升至跟多賣一個大陸製神力環一樣, 就只是一舉一得.  可是這只是一支FE 口的鏡頭. 不算得上M mount鏡.         簡單開箱: 鏡頭 一顆, 遮光罩兩款, 鏡頭蓋兩款.          淘寶買入的神力環. 好像 $200-300 左右. 使用感覺很好. 原廠要$2000以上.  真正Heliar 5片3組的設計, 據說是Tessar 的改進版. 和我另一支Heliar 5cm F3.5 一樣可伸縮. 縮入去方便收藏. 效果如下:         去片看效果: 焦內結實, 焦外柔和. 是十分十分Sharp. 拍出來的感覺跟我心愛的Rollei AFM 38mm F2.6很相似.                變形極少. Range Finder的鏡的風格, 變形是很少的.                單用神力環對焦也足夠生活所需, 大概只有0.5米.         焦內是數毛級別. 散境對得住$3000價格.           愛用Range Finder相機的人多半都是喜愛街拍. 而街拍又怎得黑白呢. 此鏡黑白的效果也有一定水準.          街...

Minolta MD W.Rokkor-X 28mm F2.8 Sony A7m3

Minolta MD 28mm F2.8 一直喜愛Minolta. 手動的MC/MD和AF年代都十分喜愛. 在日本稱霸全球工業的年代, Leica曾經跟Minolta合作生產相機和鏡頭, 據說在這段合作期間, Minolta "吸取"了不少Leica的技術, 讓Minolta鏡有Leica的味道.  只可惜Minolta不善於攪市場, 只在攪技術, 他們在過去菲林和數碼年代都是帶領潮流的, 防手震正是由Minolta發明的, 不善市場最終慘淡收場, 曾經賣給Konica, 及後又被賣給Sony, Sony買到手後, 名都不留下, 直接只用 "Sony", 最慷慨的可能只是保留用 "G" 鏡來標識貴價鏡, 可是又在G頭上多攪一個G Master, 真不給面子.  MD/MC手動鏡的法蘭距較淺, 除她自身的手動機, 沒法用於任何一款單反上, 連出名法蘭較淺的Canon EOS系統都用不到. 年代較近一點, 曾經試過插在Olympus 4/3系統的單反上, 是可用但要 X2, 一邊影一邊懲罰自已. 後來Sony推出Nex, 可是要X1.5, 都是提不起興趣去拍, 直至Sony推出了A7, 我才真正把老舊的鏡拿出來拍. 用Full Frame無反一定要玩M mount和MD/MC鏡. 單反用的28mm對比旁軸RF的28mm多半是變形較厲害的, 但是肯定有更短的對焦距離. 現在有神力環的1出現, 我怕日後會較少用這支MD28mm了.   用在A7 Full Frame, 28mmX1 始終是28 才讓人有興趣去用它. 28 Wide恰到好處, 不會太Wide, 簡單易用, 街拍一流.   收光圈無限遠的風光照不算太銳利.   變形不算太差, 比起一眾變焦鏡頭好很多, 但整體感覺不如 RF 鏡.   對比下, 唯一好處是可近距離爆散境.      單反鏡來說, 此鏡算輕型. 可每天帶在身邊, 方便隨時拍攝.   很可愛的效果, 很可愛的Minolta+Sony的色彩. 很可愛的老婆.   打直拍攝可把人拍得修長, 更有瘦身瘦面的效果. 你看Ironman有多瘦.   攝於香港某日本超級市場. 這年沒法去旅行, 去那裡拍照找一下異國風情吧. ...

Voigtlander Heliar 50mm F3.5 101 limited version 菲林表現

         廿年來, Cosina 出過以上4支 Heliar 5cm F3.5. 現在還在銷售中是的圖中第4代.  想了解此鏡的設計和歷史背境可看 這裡 .         而我的鏡就是圖中101周年版本. 十幾年前跟機一起二手構入的.  當年沒有什麼特別原因購入, 純粹愛上voigtlander, 打算一台R2拍彩色, 多一台拍黑白. 每天帶2台相上街, 遇到情境想拍便拍, 當時通常2-3周會拍滿一筒36張的菲林. 當年拍菲林來試鏡是漫長的, 要花時間去拍, 要花時間去沖, 但過程中的期待往往是滿足感最大的來源. 現在有Full Frame 無反, 一插一拍便可試出效果, 快靚正, 不過就係冇咁好玩.  還記得當年等待沖用此鏡拍的第一筒菲林的想法, 只有F3.5那麼少, 隨便一個50mm標準鏡都1.8, 此又怎會是一支好鏡呢? 回想起就知當時真的太年輕.         第一感覺是立體感. 是3D Pop up 彈出來一樣的感覺.          色彩又正, 散境的過渡又好, 又sharp. 真係又sharp 又柔和, 立體&色彩好. 此鏡另我對小光圈鏡另眼相看, 不再追求大光圈. 但如要追求此等素質, 通常會比大光圈鏡更貴.          街拍的心得是要同時打開兩隻眼, 右眼看viewfinder, 左眼看viewfinder以外的境物. 之後, 等待 "時刻" 的發生. 其實都是看書學習回來的. Group photo 各人物立體感一流。         連人帶境的人像都OK. 大光圈看不到境, 不合適旅行拍攝的.         拍風境也沒問題.         我很喜歡拍正在拍口靚模的攝影發燒友的.         50mm 沒變形是常識.       ...

Leica Summaron 35mm F3.5 黑白菲林表現 Bessa R2

 Leica Summaron 35mm F3.5 screw mount (1950) 看看這篇, Leica Summaron 35mm F3.5 彩色菲林表現 voigtlander bessa R2 , 可了解這鏡頭在彩色菲林上的表現和我的一些使用體會. 黑白攝影的出現只因當年科技的限制, 如今科技一日千里的年代, 電話都可拍出成千上萬的像素的年代, 為何還有人會鍾愛黑白攝影呢. ? 我們的大腦是可分辨可見光的色彩, 還原七彩艷麗的境物重現在照片中, 才算是最忠於記錄真實的載具, 應該跟人文攝影有一致的理念. 可是, 多數人文攝影的大師和發燒友都愛拍黑白.  我盲拍亂拍了好幾年才從中明白了一點. 因為攝影是減法的藝術.  色彩很多時候會阻礙我們凝視境物.  當年走去了page one買了Henri Cartier Bresson 兩本書, 直後翻了不止十次, 便很想很想拍黑白, 雖然什麼都不懂, (現在也一樣不懂), 就是有一股激情去試. 沒錢賣不起Leica M7, 便買了voightlander bessa R2, 及後在網上找到了這支2手screw mount的35mm F3.5, 便開始一卷接一卷地拍黑白了, 當然大部份都是亂拍, 但過程就是快樂. 這鏡頭雖是2手購入, 但當真物超所值. 拍黑白比拍顏色更好看. 習慣用它拍黑白一段時間後, 用一些昂貴的現代鏡頭去拍黑白, 就是要輸足一條街.  用著這綠色Bessa R2 襯這Leica 35F3.5真的十分有型, 尤其在數碼的年代, 拿出這相機出來都會吸引不少人注視, 雖然算不上什麼虛榮, 但偶有碰上識貨之人的目光, 確係有種小眾玩具愛好者互相心有靈犀的感覺, 所謂的識英雄重英雄也. 真夠誇張.   這張是我其中一張代表作. 多年前在柬埔寨拍下的. 是我第一次看見純白色的牛.   柬埔寨金邊轉飛吳哥的內陸機. 35mm其實已經夠wide.   面對吳哥窟如此壯闊的境物, 35mm 明顯不夠用. 35mm 黑白拍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會好一點. 柬埔寨一條村莊裡拍下的. 他們正在坐小艇上學去. 雖然黑白照總會給人一絲哀愁的感覺, 但是這班同學其實看到我們來探望是十分十分高興的. 他們越是高興, 心裡越是有種哀愁. 都是城市人默...

Leica Elmar 9cm F4 Year 1950 菲林表現

 Leica Elmar 9cm F4 Year 1950 菲林表現 多年前在2手市場花了HK$800買回來的Leica鏡, 純粹為了Leica這個字, 一心收集一套Leica的旁軸鏡給Voigltander Bessa R2用, 在此已經購入 35mmF3.5 和縮頭50mmF2.0, 而此2鏡都讓我感到非常滿意.  2手鏡來說, 800元的水平應該可以找到比它更好的, 畢竟他是1950年的產物, 而且好像已經有一點點起霧的問題. 但拍出來真的跟日系鏡頭有不一樣的感覺. 那種立體感是有點特別的, 色彩跟Minolta有區別, 還原比較像真實眼前所看的, 黑白的表現更是沒有敵手, 感覺越老的鏡拍的黑白越有懷舊的感覺. Elmar是4片3組的設計. 應該說是跟足Zeiss的Tessar, 不過Leica改個名叫Elmar. Voigtlander也有抄Tessar, 改名叫Sokpar. 在旁軸RF用90mm是十分困難的事. 一來viewfinder的90mm視框很小, 二來對焦會不夠精準. 可能Leica 的M系會好點, 但福仔的Bessa R2 測距軸很短, 50nn以上的鏡對焦沒法用大光圈可準確的. 所以很小用它. 街頭上拍到貓貓狗狗是愉快的事. 也是體現鏡頭銳利度的時機.    散景自然, 過度也自然, 光位唔太爆, 暗位尚有足夠細節. F4真的不夠快. F3.5的話心理上會舒服一點. 糾結於Zm Zeiss 85mm F4同樣只有F4. 但F4的細細支又平靚正.  白天有足夠陽光, 角度避免日光直射的話, 便不會起霧. 成像都是結實的, 而且立體感十足.   用90mm街拍的好處是不用走太近. 但觀察的角度不一樣, 用35和50要留意環繞身邊的事物便可以, 拍90mm你得要放遠點. 拍出來的相片多了一種壓縮的感覺.   用Bessa R2 要中焦不是容易的事.   這張應該是過期正片來的. 又不像E沖C.  忘了.    拍黑白的話, 立刻變得舒服多了. 那怕是中不了焦, 失焦也會覺得一樣美. 悲傷的天使絕對是藝術品. 但我不敢一個人去拍. 難得有一班影相朋友一起去.    這張有點失焦的. 感覺重於一切.  中焦的話...

Minolta MD MD 35-70mm F3.5 Sony A7m3

 Minolta MD MD 35-70mm F3.5 Sony A7m3 請先先看看上一篇, Minolta MD MD 35-70mm F3.5 Macro 菲林表現 , 此鏡在Minolta XD菲林上的表現.  今次只是帶上這支Zoom鏡和A7m3和家人去大澳本地遊, 看看大澳的天空. 有些時候, 真不想帶多餘的器材, 簡簡單單, 專心拍攝就好了. 此鏡色彩濃烈的菲林表現, 不知可否在數碼上重現呢.     用Iphone拍的. 老婆還問我幹嗎帶那麼大支的鏡頭. 我說Zoom鏡來說已經十分小巧, 就算加了轉接環也不覺很大, 只是Sony A7m3太小了.  用35mm的最近對焦距離拍的. 雖然有微距功能, 但只可用在70mm上. 送了小孩上學, 很久沒有跟老婆2個人一起吃早餐了. Zoom鏡來說, 變形是在所難免的. 數碼上, 欠曝一點點會好一些. 小朋友第一次吃豆腐花, 第一時間的反應是, 看媽媽. 色彩不是不夠好. 但好像總有點數碼味. 每次遇上街貓是必拍的. 其實我最喜愛拍牛. 下次寫一篇拍牛的文章. 這張曬鹹魚如可再廣一點光圈開大一點就好了. 平平穩穩就是沒特色. 用在數碼上是能用, 卻沒味道, 不, 數碼的味道. 缺憾是一種美. 帶小朋友出海碰碰運氣, 試試能不能看到海豚. 當然.......看不到. 這一年的疫情沒法上學必然影響了這代小朋友一輩子的. *&@*E#)$ 不懂也不想說了... 50mm 左右的變形控制最好. 影剪影需橫手加一點後制才行. 這張有點跑焦. 手動對焦差不多就算了. 這張室內的描繪力算是滿意. 1:4 的微距能力. 我已購入一個MD轉M 的轉接環, 下次可試玩配合神力環的表現. ————————————————————————————————————————- 我的 You Tube 我的 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