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3的文章

Rollei AFM 35 Black and White Film

Rollei AFM 35 上一篇   介紹了我購入AFM的由來和分享了一些負片的照片, 這篇讓我分享使用AFM 拍的黑白負片.  在菲林的年代, 拍黑白需要拍完一整卷黑白菲林才可換回彩色菲林, 所以我一般都會同時使用起碼2台相機, 1台拍彩色, 1台拍黑白. 很多時候, AFM 都會充當我拍黑白菲林的備用機.  起初我以為HFT鍍膜的AFM 拍彩色出色, 但拍黑白可能會比較差一點. 這想法反映了我實在太年輕了. 如此歷史沉厚的Rollei又怎會忽略黑白拍攝的表現呢. 像Tessar的鏡頭設計拍出來的黑白照十分有個性, 中央部份極端稅利, 充滿細節, 光暗之間過度很柔順, 不會死黑死白.  這台歐洲的小相機拍出來的黑白照真有幾分像Leica M機拍出來的效果呢.    香港的天壇大佛. 拍黑白出來, 好像多了一份嚴肅.      攝於西藏的一戶當地人.      黑白人像. 拍得好看的話當然好看, 拍得不怎樣好可以衰得好很衰.     攝於雲南麗江古城. 我最喜愛在城市拍牛馬.      忘了那裡拍的. 反正在大陸不難找這種像.     攝於中環. 車水馬龍下, 嘗試拍婚紗照, 是婚前考驗耐性的測試.     當年的女朋友, 今天的老婆大人. 懷念那時候她很喜歡給我拍照的時光.      她生完BB後, 我第一次見到她的反應.      這樣我便做了包包的爸爸了.      一班暑假工在排生產線. 攝於當年我工作的公司.      攝於尼泊爾, 加德滿都.      好像也是攝於加德滿都的.      他們是埃及某沙漠中的一群游牧民族.      攝於東京街頭. 黑白更可帶出時間停止的那份感覺.    這應該是日本某個佛教廟宇.  作為黑白菲林的後備機, AFM 勝任有餘. 在那些菲林拍攝的年代, 和我出訪多國, 四處遊歷,...

Rollei AFM 35 Apogon 38mm F2.6 負片 negative film

 Rollei AFM 35 已經購入了廿幾年. 一直都是我經常使用的器材, 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 我每天都會帶它在身邊, 也帶他陪我出了很多次旅行, 記錄了一些未婚的青蔥歲月.  記得當年是在Contax T3 和 這個Rollei AFM 35 兩者做選擇. 當年我對鏡頭的設計完全沒有認識, 只是考慮Carl Zeiss 還是Rollei, 兩者應該是齊名吧. 基於當時AFM 是新出, 而T3已經有很多人在用, 出於獨立獨行的性格, 我去購入了這台 AFM 35了.  很多相機朋友都說我正路是應該買T3的, 但我說不是呀, AFM拍的照片真的好得沒得說. 而且它陪伴了我廿幾年, 一向都十分穩定和耐用. 我購入的這一台應該是早期在德國製造的. 後來的才由Fujifilm在日本代工.  T3 的鏡頭是Sonnar 35mm F2.8, 鍍膜是T* ; AFM 35 是Apogon 38mm F2.6, 鍍膜是HFT.  到現在都不是很懂設計上的分別. 但按我使用的感受, 我會說T3的Sonnar 是現代鏡的標準設計, 所有表現都不錯, 所以除了照片好看外, 沒什麼特色, 沒什麼個性. AFM35 的Apogon 是1個像Tessar的設計, 4片3組, 規格跟Rollei早年 35T 小旁軸的Tessar 40mm F3.5十分相似, 所以個性十足, 十央部份極端銳利, 四邊四角銳利下降, 鏡味十足. 另一令我驚訝的是HFT 對顏色的表現, 在當時要享受新Rollei 鏡的HFT表現, 除了買這台AFM35外, 只可往中幅去考慮, 即是不用考慮.  這部相機培育了我對拍照的興趣. 在現在數碼無反的年代, 我也在追尋這相機拍出來的感覺, 近年入手的 Voigtlander Heliar 40mm F2.8 , 它的表現彷彿有9成相似呢. 以下是我這些年來拍的一些負片. 選用不同牌子, 不同型號的菲林, 每次拍出來都會給我驚喜. 數碼年代是體會不到這種喜悅的了.    大概0.45米的近攝距離. 中央超級銳的感覺.     HFT的逆光表現是無敵的.      十分討好的顏色表現. 比Voigtlander & Zeiss更耐看....

Minolta MC Rokkor 55mm F1.7 Sony A7 III

 Minolta MC Rokkor 55mm F1.7 Sony A7 III 已經有一大堆標準鏡, 為何還要購入這支呢? 我最貴的一支標準鏡是SONY 原裝卡口 Zeiss Sonnar 55mm F1.8, 是買SONY A7 III 時一起一手購入, 好像要5千左右港紙. 是我最貴的鏡頭. 在Minolta 手動鏡裡, 我也用過很多支標準鏡, 最喜歡有2支, 分別是MC 58mm F1.2 及 MC Macro 50mm F3.5, 這支是我第3支喜歡的. 下一支的目標是58mm F1.4.  聽說這鏡在Fujifilm GFX中片幅的相機上有十分好的表現, 成像可完全覆蓋44x33, 而且光圈全開下, 銳利度都可滿足5000萬像素. 其實GFX 不是中幅, 極其量只是中片的殘幅, 只要可cover 44x33, 滿足5000萬像素不是什麼驚喜, 重點是全開銳利. 驚喜是蔗渣的價錢, 我在EBAY 2 手購入這支, Minolta AF24mm F2.8 & Minolta AF 28mm F2.8 連運費, 3支鏡合共才HK$1150左右... 經一輛拍攝, 果真是全開銳利, 而且各方面都十分好. Minolta 手動鏡裡其他的標準鏡如50mm F1.4 真的沒法相比. 希望早日入手GFX , 一嘗中片殘幅的感受.    55mm F1.7全開近拍, 景深真的很淺. 散景比MD 50mm F1.4好很多.     顏色自然好看.      用它的過程好啟我對全開拍攝的信心. 大不了只會不夠銳而已. 但全開是鏡味最濃之時.    我差點以為是由我最貴那支Sonnar 55mm F1.8拍的. 原來是我最平那支拍的. 相差十幾倍價錢.     六角形光圈.      安靜. 零售靜可以直接死得.      習慣了50mm 街拍後, 愛上了這種中距離拍法.      太淺景深的鏡頭要看那失焦下是否順眼. 優勝劣敗就在此.      有點旋, 有點二線性. 平衡下最好的產物.    ...

Voigtlander APO-LANTHAR 90mm F3.5 SL II Close Focus Sony A7 III

 Voigtlander APO-LANTHAR 90mm F3.5 SL II Close Focus Sony A7 III Nikon Mount 這支鏡應該有20年歷史, 是Cosina用Voightlander從新設計和製造相機和鏡頭的開山作之一. 分別有M39 mount給當時Bessa R的旁軸相機使用的版本, 也有給Bessaflex 的M42單反版本. 當時還有各大品牌手動單反的版本. 20年年過去, 現在只餘下Canon和Nikon的卡口版本. 而這支是Nikon的, 因為可手動調光圈.  這支SL II版本是最新的型號, 好像已經停產了. 我在網上2手購入, 大概HK$2000. 購入的時候, APO-Skopar 90mm F2.8已經推出了快要一年. 我希望Lanthar會給我更好的表現, 雖然我明知現在的福仔鏡的鏡名只是一個名字而已, 跟鏡組設計已經全無關係.  經一輪拍攝後, 給我很大的驚喜. 像我先前分享過的Batis 25一樣, 它有給我用靚鏡的感覺. 用過這鏡我才知道什麼是銳利. 它是我用過最銳利的一支. 沒有之一. 光圈只是用作調景深和快門, 跟銳利沒有關係. 級級都銳到癲.    以上是最近距離的表現     加上它原廠附送的近攝鏡最近的效果     加上它原廠附送的近攝鏡後對無限遠的效果     習慣了90mm的視角後, 一樣可以街拍. 而且比35mm 多了一份壓縮感.     全開爆一下散景.      畫質上是可以給你放心全開光圈去拍的. 可是對焦不太容易.      景物壓縮在一起很有趣      近攝是它的其一個賣點     微距花花草草, 表現超班.      背光的人像在全開光圈下銳利中有點柔美.      長焦和黑白給我一種肅靜的感覺     時間和空間都彷彿靜止了.     人偶像我們, 還是我們像人偶呢.      看似是35mm 拍的. 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