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1的文章

Leica Summaron 35mm F3.5 黑白菲林表現 Bessa R2

 Leica Summaron 35mm F3.5 screw mount (1950) 看看這篇, Leica Summaron 35mm F3.5 彩色菲林表現 voigtlander bessa R2 , 可了解這鏡頭在彩色菲林上的表現和我的一些使用體會. 黑白攝影的出現只因當年科技的限制, 如今科技一日千里的年代, 電話都可拍出成千上萬的像素的年代, 為何還有人會鍾愛黑白攝影呢. ? 我們的大腦是可分辨可見光的色彩, 還原七彩艷麗的境物重現在照片中, 才算是最忠於記錄真實的載具, 應該跟人文攝影有一致的理念. 可是, 多數人文攝影的大師和發燒友都愛拍黑白.  我盲拍亂拍了好幾年才從中明白了一點. 因為攝影是減法的藝術.  色彩很多時候會阻礙我們凝視境物.  當年走去了page one買了Henri Cartier Bresson 兩本書, 直後翻了不止十次, 便很想很想拍黑白, 雖然什麼都不懂, (現在也一樣不懂), 就是有一股激情去試. 沒錢賣不起Leica M7, 便買了voightlander bessa R2, 及後在網上找到了這支2手screw mount的35mm F3.5, 便開始一卷接一卷地拍黑白了, 當然大部份都是亂拍, 但過程就是快樂. 這鏡頭雖是2手購入, 但當真物超所值. 拍黑白比拍顏色更好看. 習慣用它拍黑白一段時間後, 用一些昂貴的現代鏡頭去拍黑白, 就是要輸足一條街.  用著這綠色Bessa R2 襯這Leica 35F3.5真的十分有型, 尤其在數碼的年代, 拿出這相機出來都會吸引不少人注視, 雖然算不上什麼虛榮, 但偶有碰上識貨之人的目光, 確係有種小眾玩具愛好者互相心有靈犀的感覺, 所謂的識英雄重英雄也. 真夠誇張.   這張是我其中一張代表作. 多年前在柬埔寨拍下的. 是我第一次看見純白色的牛.   柬埔寨金邊轉飛吳哥的內陸機. 35mm其實已經夠wide.   面對吳哥窟如此壯闊的境物, 35mm 明顯不夠用. 35mm 黑白拍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會好一點. 柬埔寨一條村莊裡拍下的. 他們正在坐小艇上學去. 雖然黑白照總會給人一絲哀愁的感覺, 但是這班同學其實看到我們來探望是十分十分高興的. 他們越是高興, 心裡越是有種哀愁. 都是城市人默...

Minolta MD MD 35-70mm F3.5 Sony A7m3

 Minolta MD MD 35-70mm F3.5 Sony A7m3 請先先看看上一篇, Minolta MD MD 35-70mm F3.5 Macro 菲林表現 , 此鏡在Minolta XD菲林上的表現.  今次只是帶上這支Zoom鏡和A7m3和家人去大澳本地遊, 看看大澳的天空. 有些時候, 真不想帶多餘的器材, 簡簡單單, 專心拍攝就好了. 此鏡色彩濃烈的菲林表現, 不知可否在數碼上重現呢.     用Iphone拍的. 老婆還問我幹嗎帶那麼大支的鏡頭. 我說Zoom鏡來說已經十分小巧, 就算加了轉接環也不覺很大, 只是Sony A7m3太小了.  用35mm的最近對焦距離拍的. 雖然有微距功能, 但只可用在70mm上. 送了小孩上學, 很久沒有跟老婆2個人一起吃早餐了. Zoom鏡來說, 變形是在所難免的. 數碼上, 欠曝一點點會好一些. 小朋友第一次吃豆腐花, 第一時間的反應是, 看媽媽. 色彩不是不夠好. 但好像總有點數碼味. 每次遇上街貓是必拍的. 其實我最喜愛拍牛. 下次寫一篇拍牛的文章. 這張曬鹹魚如可再廣一點光圈開大一點就好了. 平平穩穩就是沒特色. 用在數碼上是能用, 卻沒味道, 不, 數碼的味道. 缺憾是一種美. 帶小朋友出海碰碰運氣, 試試能不能看到海豚. 當然.......看不到. 這一年的疫情沒法上學必然影響了這代小朋友一輩子的. *&@*E#)$ 不懂也不想說了... 50mm 左右的變形控制最好. 影剪影需橫手加一點後制才行. 這張有點跑焦. 手動對焦差不多就算了. 這張室內的描繪力算是滿意. 1:4 的微距能力. 我已購入一個MD轉M 的轉接環, 下次可試玩配合神力環的表現. ————————————————————————————————————————- 我的 You Tube 我的 Flickr

Leica Summaron 35mm F3.5 彩色菲林表現 Bessa R2

 Leica Summaron 35mm F3.5 彩色菲林表現 voigtlander bessa R2 我這支Leica Summaron 35mm F3.5 是L39螺絲卡口, 應該是1950年左右出廠的鏡頭, 數數手指都已經是70年前的作品. 是從Elmar類Tessar的設計進化過來的. 只有單層鍍膜. 用現代鏡頭的審美角度去看, 這支依然是十分優越. 配上Voigtlander Bessa R2, 整體小巧輕便, 方便每天携帶, 而且照片十分真實. 是我玩照相路上重要的組合, 也使我開始研究Henri Cartier Bresson的攝影方法.  應該是在十多年前在EBAY上投回來的, 大概是HK$1000吧. 絕對超值. 現在應該要2-3000吧. 當時只可用在Leica機上, 頂多平民一點用在Voigtlander的旁軸上, 可能用的人始終不多, 好貨也沒得長價; 可是近年無平興起, 什麼鏡都被炒起, 當年玩過$200左右的Juiper俄仔鏡都炒到過千, 十分慶幸早買早享受.  因為看了Henri Cartier Besson的書, Paris 和European, 全都是用黑白拍攝的, 一直有錯覺是當年的Leica鏡頭都只是設計給拍黑白用, 故拍彩色應該是不行的. 真相是當年真的只有黑白菲林, 鏡頭設計和鍍膜也只是針對拍攝黑白來調教, 但用它拍出來的彩色不是一般的漂亮, 是又真實又艷麗的色彩, 果真是不溫不火, 不冷不暖.  讓我最愛用這鏡的原因是它的變形控制. 用此Bessa R2+此35mmF3.5前都是在用單反, 習慣了單反的廣角鏡的變形了, 一旦用了此組合後, 才知道什麼是 "直". 從此都不想用單反拍廣角了. 我也愛上了此組合, 帶它走過大江南北, 歐洲, 埃及, 東南亞, 希望將來走遍全球. Sharp, 不變形, 色彩真實自然. 不是現代鏡那種十分悅目, 吸引眼球的表現. 反之是一種平淡, 耐看, 善於描繪氣氛的表現.     好像圖畫一樣, 或如我在先前的文章說的那種像印水紙的背境, 這真是十分有趣, 協助表現主體同時又漂亮又寫意.   收光圈無限遠. 這種銳利度是70年前的科技嗎?   是照片, 還是圖畫? 菲林的寬容度佔了很大功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