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1的文章

Voigtlander Brillant Twin Lens Reflex (TLR) camera

 Voigtlander brillant Twin Lens Reflex (TLR) camera 自從愛上Voigtlander Bessa R2 這台Leica M mount 相機後, 便開始去了解這個品牌的過去和產品. 曾幾何時, Zeiss, Rollei 和Voigtlander 3家德國相機鏡頭公司有過深度合作, 鍍膜和光學設計上, 他們既是互相合作, 也是互相競爭. Voigtlander 的Heliar 5片4組的設計曾經是當時最先進的設計. Zeiss 給我的感覺是艷麗; Rollei 是清新通透; Voigtlander 則是兩者中間偏一點冷調. 但隨著日本輕工業冒起和數碼攝影急速增長, 3者的相機鏡頭業務幾乎完全玩完. Voightlander 已經賣給日本的Cosina; Rollei失了蹤一樣, 品牌未執, 但不務正業. Zeiss 也外判給日本Tamron 和Cosina代工, 算是保得住品牌, 保得住開發設計和質量檢測的能力.  玩相機即是玩歷史. 跟玩古碗差不多.  這台相機年代久遠, 應該是80年前的產品. 能拍出鏡片已不錯, 但要跟現代相機比較是沒可能的. 120中片幅, 拍出6X6 正方形照片. 我3歲左右, 即1980年前的照片, 都是這種6X6 正方形的. 當時有錢人用Rollei, 冇錢人用海鷗.  照片中心位置成像還好, 邊位成像衰退得超快. 整體成像可能只是比Holga好上一點. 收一點光圈會有明顯的改善. 應該是沒鍍膜的. 所以成像也沒法銳利到那裡去.  令人感到懷舊的顏色表現. 這張照片都有十多年了. 現在已經是公園.  很多老鏡都是遇上焦外就有想轉的衝動. 可能是我把他當作Holga來用. 全開光圈下. 成像便是這樣. 換上400度黑白菲林, 收光圈下, 成像大幅進步.  應該起碼擁有的中幅表現. 光暗位不會死白死黑, 灰階有循. 始終是針對黑白攝影設計的. 拍中幅, 我喜歡把菲林邊也一起scan.  收細光圈真係好sharp (對比Holga) 相不一定重要. 拍的過程必須重要.  沒有遊人是重點. ————————————————————————————————...

Leica Elmar 9cm F4 Year 1950 Sony A7m3

 Leica Elmar 9cm F4 Year 1950 With Sony A7m3 這次用Sony A7m3 無反數碼來配此鏡, 分享一下照片和用鏡感受. 可以 按此 來看看此鏡配菲林的效果.  此鏡配Bessa R2菲林機真的十分難用, 對焦太困難了, 而且觀景窗裡那90mm的框那麼小, 大大影響了拍攝的樂趣, 令人提不起勁去拍. 所以都有起碼10年沒有用過這鏡了. 直至購入數碼無反才有動力讓我拿起此鏡再拍.  只可說旁軸有旁軸的感覺, 單反有單反的感覺.  旁軸用上28mm 和35mm鏡頭, 那份速拍的感覺是單反不可能提供的. 可是50mm 便會有點勉強, 90mm更是一件苦事. 單反, 即我拍我見, 合適任何拍攝, 但對比旁軸, 會給人一種大陣象的感覺, 往往會給被拍攝的對象及旁人一種壓力. 不合適街拍這類人文攝影. 應該是過久沒用, 鏡頭需沒有發霉, 但好像多了一些霞氣, 不知什麼來的. 但有趣的是霞氣把它變成了柔焦鏡, 在本身Elmar 這種Tessar重點講求銳利的設計加上柔焦效果, 拍出夢幻且真實的感覺. 色彩算是自然真實的. 平整無變形. 霞氣帶來一點小夢幻. 另一種夢幻的來源可能是後組鏡片與CMOS之間的來回反射導致的. 只要避開光源, 也可拍出銳利的照片. 柔焦配沙灘是如此的匹配. 救生員多過泳客的日子.  90mm 的視角就是不一樣. 用在A7m3上, 一個字 "快". 如再配上天工環, 還可自動對焦. 如果是配Bessa R2菲林, 我便拍不到這張照片. 光位不光, 暗位不暗. 70年前的產物.  就算是數碼轉出來的偽黑白也依舊發揮到這鏡在黑白上的優勢. 90mm的街拍在視角, 感覺和習慣上跟35mm有很大的不一樣. 主要是拍攝前, 腦海沒概念沒準備. 要多拍多熟習. 影 是最好拍黑白的要素. 光與影再配合簡單的構圖, 很難拍得不好看的. 黑白, 柔焦, 無人的沙灘, 更顯夢幻. 12:03. 黑白照就像把時間鎖定了一樣.  有人說35mm可拍出人與境物的關係; 90mm就專門拍人像大頭. 其實一切看你怎拍. 日久失修的樣子.  下次分享安裝在A7m3和天工自動環下拍出來照片. ————————————...

Leica Summaron 35mm F3.5 黑白菲林表現 Bessa R2

 Leica Summaron 35mm F3.5 screw mount (1950) 看看這篇, Leica Summaron 35mm F3.5 彩色菲林表現 voigtlander bessa R2 , 可了解這鏡頭在彩色菲林上的表現和我的一些使用體會. 黑白攝影的出現只因當年科技的限制, 如今科技一日千里的年代, 電話都可拍出成千上萬的像素的年代, 為何還有人會鍾愛黑白攝影呢. ? 我們的大腦是可分辨可見光的色彩, 還原七彩艷麗的境物重現在照片中, 才算是最忠於記錄真實的載具, 應該跟人文攝影有一致的理念. 可是, 多數人文攝影的大師和發燒友都愛拍黑白.  我盲拍亂拍了好幾年才從中明白了一點. 因為攝影是減法的藝術.  色彩很多時候會阻礙我們凝視境物.  當年走去了page one買了Henri Cartier Bresson 兩本書, 直後翻了不止十次, 便很想很想拍黑白, 雖然什麼都不懂, (現在也一樣不懂), 就是有一股激情去試. 沒錢賣不起Leica M7, 便買了voightlander bessa R2, 及後在網上找到了這支2手screw mount的35mm F3.5, 便開始一卷接一卷地拍黑白了, 當然大部份都是亂拍, 但過程就是快樂. 這鏡頭雖是2手購入, 但當真物超所值. 拍黑白比拍顏色更好看. 習慣用它拍黑白一段時間後, 用一些昂貴的現代鏡頭去拍黑白, 就是要輸足一條街.  用著這綠色Bessa R2 襯這Leica 35F3.5真的十分有型, 尤其在數碼的年代, 拿出這相機出來都會吸引不少人注視, 雖然算不上什麼虛榮, 但偶有碰上識貨之人的目光, 確係有種小眾玩具愛好者互相心有靈犀的感覺, 所謂的識英雄重英雄也. 真夠誇張.   這張是我其中一張代表作. 多年前在柬埔寨拍下的. 是我第一次看見純白色的牛.   柬埔寨金邊轉飛吳哥的內陸機. 35mm其實已經夠wide.   面對吳哥窟如此壯闊的境物, 35mm 明顯不夠用. 35mm 黑白拍人和環境之間的關係會好一點. 柬埔寨一條村莊裡拍下的. 他們正在坐小艇上學去. 雖然黑白照總會給人一絲哀愁的感覺, 但是這班同學其實看到我們來探望是十分十分高興的. 他們越是高興, 心裡越是有種哀愁. 都是城市人默...

Minolta MD MD 35-70mm F3.5 Sony A7m3

 Minolta MD MD 35-70mm F3.5 Sony A7m3 請先先看看上一篇, Minolta MD MD 35-70mm F3.5 Macro 菲林表現 , 此鏡在Minolta XD菲林上的表現.  今次只是帶上這支Zoom鏡和A7m3和家人去大澳本地遊, 看看大澳的天空. 有些時候, 真不想帶多餘的器材, 簡簡單單, 專心拍攝就好了. 此鏡色彩濃烈的菲林表現, 不知可否在數碼上重現呢.     用Iphone拍的. 老婆還問我幹嗎帶那麼大支的鏡頭. 我說Zoom鏡來說已經十分小巧, 就算加了轉接環也不覺很大, 只是Sony A7m3太小了.  用35mm的最近對焦距離拍的. 雖然有微距功能, 但只可用在70mm上. 送了小孩上學, 很久沒有跟老婆2個人一起吃早餐了. Zoom鏡來說, 變形是在所難免的. 數碼上, 欠曝一點點會好一些. 小朋友第一次吃豆腐花, 第一時間的反應是, 看媽媽. 色彩不是不夠好. 但好像總有點數碼味. 每次遇上街貓是必拍的. 其實我最喜愛拍牛. 下次寫一篇拍牛的文章. 這張曬鹹魚如可再廣一點光圈開大一點就好了. 平平穩穩就是沒特色. 用在數碼上是能用, 卻沒味道, 不, 數碼的味道. 缺憾是一種美. 帶小朋友出海碰碰運氣, 試試能不能看到海豚. 當然.......看不到. 這一年的疫情沒法上學必然影響了這代小朋友一輩子的. *&@*E#)$ 不懂也不想說了... 50mm 左右的變形控制最好. 影剪影需橫手加一點後制才行. 這張有點跑焦. 手動對焦差不多就算了. 這張室內的描繪力算是滿意. 1:4 的微距能力. 我已購入一個MD轉M 的轉接環, 下次可試玩配合神力環的表現. ————————————————————————————————————————- 我的 You Tube 我的 Flickr